湖南财政围绕三大主题助推农业发展

2014年11月26日 10:09 来源:湖南省财政厅办公室 | 【打印

  近年来,湖南财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大主题,不断凝练发展思路,完善支持政策,拓宽发展空间,取得显著成效。

  1、围绕三大平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依托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综合扶贫开发三大平台,突破常规,跨越发展,统筹资源,突出重点,形成以特色县域经济强县为主体,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综合扶贫开发为两翼的现代农业发展“雁阵”。一是打造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平台。第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宁乡县、湘潭县、祁阳县着眼县域经济突围,在扩权强县、产业转型、财银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索创新,打造“立足县域、辐射全省、领跑全国”的农业旗舰航母。通过一年的努力,三县新增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4家,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3.46个百分点,实现税收增长36.93%,就业贡献率新增2.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85%。二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隆回县、祁东县、望城区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县,以规划为引导、产业为平台、项目为载体,集聚资源、重组要素、延长链条,推进优质稻、生猪、油茶、茶叶、蔬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板块经济。三是打造综合扶贫开发平台。凤凰县腊尔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解困试点地区,通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道路建设、人畜饮水、产业开发和教育扶贫等建设,大大改善了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

  2、围绕三大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着眼新型产业、新型组织、新型服务三大体系,支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支持新型产业方面,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提高企业自我积累和辐射带动能力。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2011年增加49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  146家,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由2011年的67家增加到 115家,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由15家增加到24家。在支持新型组织方面,省财政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试点,支持“为民办实事”省级示范社建设,帮助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强化产业链联盟、提高市场组织能力。2013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004家,比2011年增加14715家,拥有成员187.6万人(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3.5%,带动农户近300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2%。在支持新型服务方面,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农资供应、农技推广、机械作业、专业防治、田间管理、仓储加工六大环节,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整合服务渠道、构建服务网络;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组织发展,支持参与集中育秧的种粮大户9.8万户,合作组织7300个,培育育秧专业户1.5万户,新增工厂化育秧大棚1.1万栋450万平方米,机插秧面积增长220%。

  3、围绕三大支撑,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紧紧围绕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三大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修复,释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突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水利省级配套投入力度,加强“五小水利”建设,以小塘坝、小泵站、小渠道、小水池、小水窖为重点,补助村级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涔天河水库扩建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二是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着眼于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农民培训“四位一体”的链条,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永州市初步建立了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推行了优良品种、技术规程、疫病防治、机械操作、信息服务“五统一”。三是突出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以“两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前提,大力支持监管体系建设;以“两节”(节本增效和节能减排)为目标,着重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等环境综合治理;以“两型”(绿色生态和和谐)为重点,支持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良种补贴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郴州市坚持划定生态红线与加强生态修复“两手抓”、“两手硬”,2011-2013年投入176亿元,积极推进城乡绿化攻坚、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基本建成“青山环绕、蓝脉绿网、十字绿轴、多园均布”的森林城市新格局。

©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ICP10046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