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个省财政直管县开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23日 09:15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 【打印

  县级预算是整个预算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当前管理较为薄弱、改革困难较多的环节。为扎实推进县级预算管理改革,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20个省财政直管县(市)开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一、全面晒“账本”,提高预算透明度。推动试点县在预决算公开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除涉密信息外,县级政府预决算在人大批准后20日内向社会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在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包括项目支出在内的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预决算都要详细公开。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公开到具体项目,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公开县级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采取多种形式,公开乡镇政府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积极推进民生政策公开,提高县乡财政便民服务水平。

  二、统筹预算“大盘子”,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加大县级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统筹力度。清理重点支出挂钩事项,凡是市、县级政府自行制定的重点支出挂钩事项一律取消。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基本住房保障等支出需要。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压减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着力加大涉农、涉水、涉地以及教育、企业资金整合力度,解决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制约基层积极性等问题。完善县级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全面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等民生政策,逐步提高村级经费保障水平。

  三、坚持预算法定原则,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经县级人大批准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未安排的事项一律不得支出。年度执行中县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减收入或增加支出政策,从严控制预算调整事项。严格预算调整程序,除法定情形外,预算执行中增加或减少预算总支出,必须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县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县级政府接受上级增加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深化乡镇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规范乡镇政府行为,减少收支随意性。

  四、创新管理方式,增强预算科学性。2015年在部分试点县试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农林水利、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政策,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办法和资金保障措施,提高政策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适合采用县级统一采购的,积极推行批量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研究建立县级“公物仓”制度,对县直部门、单位闲置、待处置、超标准配置、储备及罚没等具备使用价值的资产,实行统一管理、调配、使用。2015年试点县将结合部门预算全面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对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因地制宜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

  五、堵住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2014年试点县将全面建立专项资金信用负面清单制度,对弄虚作假、冒领骗取、损失浪费财政资金等失信失范行为,加强事后监管,加大惩戒力度,切实规范财经秩序。2015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覆盖县级预算单位所有财政资金,力争2016年扩展到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全部乡镇。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严控向部门、单位实拨资金,力争2015年全面清理取消行政单位实有资金基本账户。严格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严禁违规向财政专户和部门、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拨资金。清理规范县级和乡镇财政专户,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现有专户除按国家规定予以保留的外,其余专户2016年年底前逐步取消。严禁违规对外借垫款,全面清理历年财政暂付款,力争在2014年大幅压减的基础上,2015年再压减20%以上,暂存款规模和财政专户余额也要大幅压减。

  六、强化绩效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2014年起试点县结余结转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控制在9%之内,目前比重低于9%的只减不增。建立预算编制与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对结转资金较多的项目,相应减少下一年度财政拨款预算;对结转资金常年居高不下的部门,相应压缩下一年度财政拨款预算。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覆盖县级全部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县级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逐步向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拓展,2015年建立较为完备的县级项目支出和预算单位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对国家和全省层面的重大财税改革,山东省将积极支持20个试点县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省乃至全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借鉴。

©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ICP10046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