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国:政府采购是财政资金配置的有效方式

2014年12月18日 15:32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打印

  “在当前公共财政体系和导向下,政府采购的内在追求和努力方向,就是要通过这一财政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地服务于财政,合理分配公共资源。”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指出。

  助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对于我国目前推进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罗建国作出如是评价:“政府采购是财政资金配置的有效方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对财政公共支出制度的重大变革。”

  以全省小麦优势产区良种补贴采购项目为例,罗建国分析道,从绩效角度来考评,政府采购机制结合良种补贴政策导向之后,使原来的绩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这充分体现在优化小麦品质、节约购种成本、保证种子质量三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小麦连续7年获得丰收。

  “可以说,此举既有利于农民,有利于种子公司,也有利于消费大众,更有利于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政府采购机制创新带来的综合效应。”罗建国肯定道。另据了解,该省还连续多年组织实施全省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仓采购、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采购、农家书屋采购、大病医疗保险采购等项目,充分体现了政府集中采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针对上述采购项目的积极效应,罗建国进一步阐述道,在当前公共财政体系和导向下,政府采购的内在追求和努力方向,就是要利用这一财政资金配置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财政,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具体来说,一是财政补贴资金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流程和充分竞争后,最终转化为各种各样的货物、服务,使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提升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体现出公共财政追求的目标及机制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即调动潜力、发挥最大绩效,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260个项目试点购买服务 

  谈到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罗建国表示,这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制度渐趋完善,新一轮改革的风帆已高高扬起。

  据介绍,2013年年底,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部署该省政府购买服务“三步走”目标任务:2014年在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进程;到“十二五”末,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各社会事项的购买方式上,实施意见要求推行公共服务政府采购。按照公开择优、以事定费的原则,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的公共服务,原则上都要纳入政府采购,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对不适宜或暂时不能实行政府采购的,可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选择。

  依据实施意见,今年1月,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涵盖5大类、45项、260个具体项目。同时要求各地、各单位根据指导目录,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财政预算安排、社会公众需求等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性质、内容等。

  罗建国告诉记者,近期,安徽省正积极推动省直单位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结合2014年度省级部门预算,已遴选出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项目,经与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后,在2014年预算批复时同步明确购买服务预算。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具体购买项目260项,涉及43个省直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罗建国再次重申,政府购买服务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责任降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财政部门必须严控资金、积极引导,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体系,监督购买服务的组织实施和履行效果。

  政府采购应持续完善自身建设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在多个领域开展探索实践、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向民生转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提出,今后,政府采购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也必将发挥更多的功能作用。”罗建国如此预期。而此前,他曾提出,到2015年底,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

  诚然,政府采购事业让人信心满怀,但在实施财政重点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采购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亟待重视解决的问题。“比如,采购人提出的采购需求能否切合实际、是否代表百姓的真实意愿;民生类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点多面广,而合同履约监督环节较为薄弱;政府采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建立,采购成效也有待时间检验等。”罗建国列举道。

  对此,安徽省已明确了思路,扩面、增量、提效,一个都不能少。根据安排,该省将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目录,逐步将民生项目、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等纳入集采目录,纳入财政监督管理的范围;建立重大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应急采购制度、采购需求专家论证和预公示制度、合同履约监督制度等,做到制度覆盖采购全过程;重视加强民生项目合同履约监督和综合管养服务,逐步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从预算安排、项目采购、项目实施、发挥效益等方面加强跟踪问效,要加强政府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切实保障和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ICP10046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