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事件

2015年01月07日 11:56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打印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2011年,以“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样,类似的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国都上演过。如今,以谷歌为首的美国IT巨头一方面标榜网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监管本国的互联网;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政府负责监听的机构结盟,这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献到祭坛上去了。

  随后,斯诺登滞留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一个多月,美方持续向俄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2013年8月1日,俄罗斯许可斯诺登在俄临时避难一年。此举使得美国对俄罗斯感到“极度失望”,并将重新审视两国总统原定9月举行的首脑会晤。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间谍”已经无需像以前那样需要与情报进行“亲密接触”方能获得。也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远在千里、万里之外获取所需情报,“棱镜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解释。另外,“维基解密(Wikileaks)”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例如,2010年7月26日,“维基解密”在《纽约时报》《卫报》《镜报》的配合下,在网上公开了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引起轩然大波。



©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ICP10046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