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网 > 热点专题 > 公务车改革政府采购专题 > 媒体观察 > 正文

警惕公车改革从“空挡”挂到“倒挡”

2014年03月06日 10:31 来源:河南商报打印

  2014年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应付式改革”的现象。(2月25日《新京报》)

  凡是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遭遇阻力,乃至改革进程迂回或者停滞,再正常不过。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不下200万辆,国有企业的车辆甚至都没有准确数字。涉及的利益有多大,阻力就有多大,指望公车改革“马上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

  但需要警惕的是另一种现象,即改革的倒退,越改问题越多越复杂,与改革之前相比,改革之后的公共利益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改革现状呈现出与改革初衷相背离的情况。以公车改革为例,有的区县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不对社会公开,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之久,在此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改革裹足不前,因此被舆论戏称为“挂空挡”。近几年来,随着公车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民意倒逼,公车改革的车轮确实转了起来,但却有着挂倒挡的危险倾向。从车改后的高额补贴,到拍卖公车中的种种潜规则,无不说明公车改革仍未触及核心问题,车轮上的腐败依旧严重。

  无论是挂空挡还是挂倒挡,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谁来“开车”,也即谁来主导公车改革话语权的问题。目前而言,各地的公车改革可谓花样多多,但殊途同归的是,从改革的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几乎所有关键环节的决定权都牢牢掌握在被改革对象的手中。没有一把刀可以削自己的柄,不难想象,由既得利益者来主导的公车改革,必然会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进行,最终把改革异化为自肥工具。

©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ICP10046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