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让老有所养更有保障
2014年12月25日 10:02 来源:天津日报 【打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天津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00.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01%,这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据介绍,天津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值,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如何养老已成为每个家庭无法回避的问题。
日前,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将于2015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那么,该《条例》会对本市养老服务事业起到哪些促进作用?给老人养老会带来哪些保障?记者结合本市相关部门对养老服务现状的调查、就《条例》亮点采访了相关部门。
立法背景
立法来推动、促进、规范养老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高绍林说,本市于198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城市之一。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巨大需求,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适应养老需求,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来推动、促进、规范。
养老服务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绍林说,为确保《条例》真正达到利民、惠民,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9月下旬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后,为了更加直接、充分地听取群众意见,依据《天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听证办法》有关规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还邀请了部分基层单位负责同志和公民代表作为听证陈述人,对《条例》草案中相关制度、规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听证。
高绍林介绍,《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借鉴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做法,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有关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条例》贯彻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注重发挥市场活力。《条例》共八章四十八条,从总则、规划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人员、鼓励与优惠、法律责任、附则八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高绍林说,《条例》明确,本市将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规范了市和区县人民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条例》重点突出了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依法保障养老设施用地,创新推出建设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管理等方面做出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国办养老机构的收住对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规定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的内容。
民办养老机构有什么优惠扶持政策?
调查案例: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维持困难
走进河西区一所小型民办养老院,入住的老人并不多,负责人马姐向记者介绍,现在干养老纯粹凭着一颗公益心,就拿自己经营的这家养老机构来说,盈利不多,还总担着心,生怕老人有个意外。
马姐说,目前,养老院一个月营利不足5000元。眼瞅着物价噌噌地长,成本逐年增加,摆在她面前没别的法儿:要不想办法提高入住率,要不就只能裁人或者涨价,可一旦裁人人手不够,护理服务就难免打折扣,而院里很多老人在这里住了五六年,又确实困难,说起涨价也于心不忍。“真是两难啊,入住率低养老院无法运转,越这样入住率越低,都成恶性循环了。”马姐无奈地说道。
截至今年5月,本市共建成养老机构370所,养老床位46266张,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测算,一般老年人口的3%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现有的养老床位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而民办养老院在硬件、口碑上无法与公立国办养老院竞争,导致一些社会办养老机构或是准备投资养老机构的社会力量打了退堂鼓。
条例摘要
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或者其他养老服务设施,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由市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给予建设补贴,根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给予运营补贴,并根据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增加运营补贴。
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学校兴办养老机构,由市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并给予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持。
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对投保责任保险的,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保费补贴。
条例解读:给予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床位补贴
赵伟表示,社会力量加入养老事业,可以缓解政府养老压力。因此,就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根据《条例》,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将全部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同时给予养老机构一定建设补贴,目前,由社会力量投资新建或购置建设并形成产权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5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由社会力量投资改扩建的新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床位,给予每张床位6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除此之外,还有运营补贴,根据收养的入住老年人护理等级不同给予差别化运营补贴,补贴金额从每年每张床位补贴1000元左右到2000元左右。为了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适当给予保费补贴。
养老护理人员匮乏问题如何解决好?
调查案例:一名“80后”养老护理员的感受
崔洁雯,是市养老院介护部的一名养老护理员,也是一名“80后”。8年前,学习护理专业的崔洁雯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市养老院,如果不是有她牵挂的爷爷奶奶们,或许崔洁雯早就转行了。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崔洁雯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和各屋的老人打招呼。目前,她负责两个病房的10位老人,都是长期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年龄都在80岁左右。
同时要照顾这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量可想而知。每天早上是任务最重的时候,打扫卫生、收拾被褥、喂老人吃饭、量体温、测血压,有的老人想要下床,崔洁雯还要搬来轮椅,慢慢地将老人从床上挪到轮椅上。
崔洁雯的工作时间是一天8小时,但是每天都会加会儿班,一天下来很少有坐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房陪老人。当记者问崔洁雯:“你这么年轻,干这样的工作累不累?”她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有时确实觉得挺累的,但是我的工作就是给天下父母解难、帮天下儿女尽孝,当看到老人在我的照顾下身体和精神一天天变好,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对于工作回报,崔洁雯还算知足,“待遇虽然不高,但每年都在涨,单位还给上五险一金,现在拿到手的工资有2000来块钱。”
不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像崔洁雯这样的护理员,全市却不足6000人,在养老护理员短缺的背后,还存在养老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以“4050”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职养老护理员又普遍缺乏专业训练、专业技能,难以满足服务需求。
相关文章
- 天津基本建成“973”养老服务格局2015-08-28
- 天津虚拟养老院渐入佳境2015-03-10
- 《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2015-02-06
- 天津4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列入试点2015-02-04
- 天津将新增养老床位6000张2015-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