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   服务投诉:010-63819289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采购动态

甘肃省“十四五”期间政府采购工作实现新跨越

2025年11月14日 10:26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打印

  鼠标轻点完成一笔采购订单,农特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科研设备采购不再层层审批……这些场景,正是“十四五”期间甘肃省政府采购改革的生动缩影。5年来,一场以数字化为引擎、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在甘肃全面展开,政府采购这个传统上带着“严苛”“繁琐”标签的领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甘肃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改革成绩单:从全流程电子化采购的全面实现,到服务大局的政策功能的精准释放,再到“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政府采购已从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蜕变为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
数字赋能 构建采购新生态
“过去一个采购项目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全部流程。”某省直单位的一位采购专员感慨道,“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透明可追溯,也不用担心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者延误。”
改变始于一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2018年,甘肃省率先将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的线下审批改为线上备案,开启了“数据跑路”代替“人员跑腿”的初步尝试。经过数年的深耕细作,到2023年,通过与预算一体化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深度融合,这一改革已开花结果,建立了从预算编制到资金支付的全流程电子化闭环管理。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小额零星采购的变革也在同步推进。2022年,随着“全省一张网”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全面上线,省市县三级预算单位的小额采购迎来了“电商化”时代。就像普通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一样,采购人员轻点鼠标,就能从1.4万家供应商提供的98万余件商品中进行选择,截至目前,网上商城已累计完成交易23.42亿元。
放得开,更要管得住。2023年8月,甘肃省政府采购框架协议电子化采购平台应运而生,将那些需要频繁进行的采购活动纳入规范化、电子化轨道。同时,《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政府采购框架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一“操作指南”也随之公布,对框架协议采购的适用范围、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政策衔接等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指引,为全省框架协议采购工作“明方向、立规矩”。短短2年,该平台就完成了2万余笔交易,金额达3.3亿元。
数字化的赋能成效显著,但甘肃的探索并未止步。按照“适度超前、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的目标,一个更加智慧的监管云平台正在建设中。据悉,该平台集门户网站、监管系统、电子交易监管系统、信用评价系统等多个功能于一体,将实现从项目管理、预算编制、意向公开、需求管理、计划备案、公告发布,到采购执行、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诚信评价等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对采购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精准施策 培育发展沃土
政府采购不仅是简单地“买东西”,更是调节经济、落实政策的重要工具。甘肃深谙此道,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暖人心”的举措。
在更广阔的乡村振兴战场上,政府采购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自2019年起,甘肃连续多年推动各级预算单位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预留比例从10%提高到15%。2020年以来,各级预算单位累计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超过2亿元。
视线聚焦至营商环境,让企业暖心的政策也在一项项落地践行。2022年,甘肃全面取消投标保证金的决定,直接降低了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门槛,企业的大量资金不再被占用。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使潜在供应商提前了解政府采购信息,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甘肃还创新推出了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这个被誉为“政府采购+金融”的模式,依托政府采购合同的信用,为企业提供免抵押贷款。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引入16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7.87亿元。
当然,在政府采购优化营商环境的棋局中,“放管服”改革始终是甘肃的关键落子。
2024年,甘肃适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将省、市级货物和服务项目的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从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县区级从30万元提高至60万元,赋予了预算单位更大的采购自主权。
流程简化也在多个领域同步推进。2023年,对于公开招标数额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项目,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管理迎来重大变革:取消线下审批,改为采购人自主线上备案。线上备案省去了之前的专家论证和项目公示的环节,免去了财政部门审批,此举不仅缩短了采购周期,更强化了采购人主体责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服务“强科技”行动,提高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效率,甘肃还在2023年将原有线下纸质审批方式转为线上备案,精简财政部门政府采购审批事项,赋予采购人更大的自主权,提高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管理 筑牢制度防线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甘肃始终没有放松监管的缰绳。
结合政府采购实践,甘肃梳理总结各类采购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印发了《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政府采购领域常见违法违规事项清单的通知》,系统列出涉及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及监管部门在内的61种常见违法违规行为与194种具体情形,明确将以不合理条件限制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纳入采购人常见违规清单,为各类主体画出清晰“红线”。
不仅如此,甘肃还科学制定了《甘肃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政府采购类)》,围绕违法主体界定、违法行为归类、法律依据适用、处罚种类划分、自由裁量幅度设定以及适用情节认定等关键维度,建立起系统化、精细化的量化参考标准,形成覆盖政府采购违法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罚全流程的规范体系。通过明确具体裁量标准,大幅减少了“同案不同罚、同错不同责”的执法差异,以精准高效的执法切实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
除了规范执法行为,甘肃也高度重视评审专家管理这一关键环节。2018年就开始对全省各地区自行建立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进行了整合,形成现有的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并实行动态管理。随后,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出台《甘肃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劳务报酬实施细则》和《甘肃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对评审费用支出、专家选聘和动态管理进一步予以规范。
更引人注目的是,甘肃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的制度创新。经过深入调研,于2025年出台的《甘肃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建立了“等级评价+激励机制”,直击行业管理的五大顽疾。“这套管理体系就像为代理机构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甘肃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评价道,“它不仅规范了行业秩序,也为优秀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
甘肃省政府采购的蜕变,让企业交易成本降低、让市场活力奔涌、让财政资金绩效提升。这条改革之路,既是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甘肃也正以其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智慧,让陇原大地奏响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郑杨 通讯员 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