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   服务投诉:010-63819289

当前位置:首页 » 购买服务 » 滚动图片新闻

昆都仑区:社会组织+ 服务百姓新思维

2015年06月18日 09:36 来源:包头日报打印

  近年来,昆区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立足于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创新理念和思维,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百姓“点菜”、政府“定菜”、社会组织“做菜”的菜单式服务模式,为百姓提供贴心周到服务:免费代管小学生的“快乐4点半”、调解家庭矛盾的“劝和小组”、为居民提供水暖电工服务的“能人巧匠”小队……在昆区人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创新的惠民服务项目,正给百姓生活带来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引得广大群众纷纷为政府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水平点赞。

  低门槛、零门槛 新政力撑社会组织快速发展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昆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路径,有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创新性提出“社会组织+”的新模式,通过成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级社会组织促进会,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机制,将分散的草根社会组织规范培育,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承接政府职能,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过去,成立社会组织不是件容易事,既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来挂靠,又要得到登记管理机关的批准,颇高的登记注册门槛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社会组织所发挥的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昆区为解决这一难题,打破社会组织发展的第一道藩篱,先后在自治区率先出台了《昆区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实施方案》、《昆区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工作实施方案》,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强化服务。这两个方案的出台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供了“指南针”,标志着昆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从“探索阶段”走向“规范操作阶段”:实行注册登记与备案登记双轨登记制度,同时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实行低门槛、零门槛政策。根据以往的要求,只有达到一定人数,拥有场地和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才达到登记“门槛”,一些刚起步、硬件条件达不到“门槛”的社会组织不会被纳入。实行“双轨制”后,”低门槛“是指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用再寻找业务主管单位,无须经过审批。“零门槛”是指活跃在社区或农村的暂不具备法人条件的“草根组织”或者是那些达不到“登记”标准但工作性质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社会组织,全部纳入备案管理范畴进行备案管理。这项新政为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松绑”,草根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有机会因此获得“名分”。

  实行社会组织管理新政后,昆区社会组织数量由2012年的137家增长到2015年的514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近7家,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20家,全区拥有社会组织上千家的规模。

  为了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能够早日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2014年8月,昆区正式启动了包头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园,对枢纽型、骨干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严格孵化园准入标准,引导社会组织紧紧围绕昆区社会发展需求策划实施创新性强、覆盖面广、群众满意度高的公益服务项目,入驻的社会组织将在中心进行两年的孵化,孵化成熟的社会组织如果有切实可行的项目,政府就会出资购买,进一步支持其发展,这是昆区在推进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又一项最新实践。截至目前,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有包头市心愿公益协会、包头市自强公益协会、包头市婚姻家庭协会、包头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共17家,其中两家成熟的组织已经提前完成“孵化”,顺利“出壳”,分别承接了昆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的老年群体能力评估及老化预防项目、昆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工作。

  如果说区级的孵化园,让草根组织有了“家”,那么街道、社区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促进会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服务,则是让社会组织生了“根”。生根沃土,服务百姓,为了更好地让社会组织与百姓需求无缝对接,社区促进会重点发展培育矛盾化解类、社区家庭服务类、精神慰藉类、老专家服务类、社区文体类五类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依托社区提供就近服务,弥补政府普惠性公共服务行为不能覆盖的“盲点”,同时能用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需求,让百姓直接受益。

  在加快培育、促进发展的同时,昆区还创新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健全登记、管理和退出机制,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和遵纪守法情况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明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形成任务分工清晰、信息沟通顺畅、协调配合紧密的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体系,真正肩负起管理者的职责,在法制的轨道上让社会组织得以自由发展。

  社会组织+服务百姓新思维

  在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昆区进一步超前思维,结合地区实际,积极谋划“社会组织+”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利用现有社会组织及服务平台,服务百姓日常生活,嫁接社会管理各个方面,使政府管理、服务工作更精准、更智慧,使百姓生活更便利、更满意的创新过程。如果说“互联网+”激发的是产业变革的活力,那么“社会组织+”激发的就是社会组织的活力。

  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

  家住乌兰小区的卢奶奶今年89岁了,是一位高龄的独居孤寡老人。可她也很幸运,她说:“我是独居不独,孤寡不寡,每个月有100元的高龄津贴,还有每月80元的政府补贴免费服务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照顾我的人变成了好帮手家政公司的专业人员,他们每天来给我洗衣、做饭、收拾家,隔三差五公司领导就打来电话,问我对服务满不满意,还有什么要求,太贴心了。”

  早在几年前,昆区就已经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开始尝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013年8月内蒙古好帮手家政包头公司承接了昆区“银龄虚拟养老院”项目并正式运行,服务60岁以上的老人,服务内容涉及养老服务、家庭服务、医疗服务、维修服务四大类共72项。该项目服务覆盖昆区72个社区,首批服务政府补贴老人700人,享受低偿服务老人115户,自费协议入院老人500人,服务时间达3000小时,得到老人们的普遍认可,回访满意度达99%以上。而2014年实施的“银龄虚拟养老”项目,使“为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百岁老人、优抚对象及失独老人。

  社会组织+文化惠民活动

  一大早,白云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活动已经热热闹闹开始了。红歌联唱、女声二重唱、笛子独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点都不次于专业的演出。居民乌兰的一首女声独唱《乳香飘》更是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56岁的乌兰告诉笔者,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以前由于条件有限,一直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现在社区每周都有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

  这正是由白云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会申报的“社区城乡文化宣传”项目,项目内容以无偿为居民提供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免费提供场地供居民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居民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教育性等等,是昆区尝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2014年,昆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一改以往集中展演的活动方式,大量培育文化性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采取“化整为零、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普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政府开始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全年共开展了28项、近230场次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共培养各类文体志愿者917人,新增群众文体队伍96支,总数达到239支,其中星级团队19支,这些社会组织和星级团队活跃在街镇、社区的各类文化活动中。“老百姓喜欢啥,我们就开展啥样的活动。”从以前政府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到如今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群众成为活动主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为文化惠民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在包头市第六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地震逃生避险演练正在进行。包头市蓝天应急救援协会的志愿者们为学生们讲解和演示了地震来临时专业的自救知识,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包头市蓝天应急救援协会是2014年9月入驻昆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的社会组织,也是首批孵化成功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开展安全避险应急救援培训,就是包头市蓝天应急救援协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之一。包头第六中学高一二班高佳乐说:“通过这种生动的授课形式,我们得到更多的关于地震的自救方法,我们希望多点像这样的讲座。”近年来,昆区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到处都活跃着像蓝天救援队这样的志愿服务队,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推广实现、参与百姓显著增多。

  2015年4月,昆区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突破以往的志愿者服务模式,与心愿公益协会签约,投入25万元用于购买专业志愿服务。采用志愿者管理4M工作法(微电影、移动互联网、市场化运作、解决方法),重点搭建志愿者登记、供需双方联系、志愿者服务记录、志愿者服务答谢“四个平台”,突破以往志愿者服务模式,建立了志愿者登记渠道,实现了供需双方无缝对接,健全了现代化志愿者考评机制,真正做到“你有需求我能帮助,你有问题我来解决”,实现点对点式高效的志愿服务,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道德风尚。

  社会组织+无限可能

  在昆区,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残疾人服务、物业管理、青少年心理、婚姻家庭等等……这些长期以来由政府机构“大包大揽”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上架”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内在潜力优势,扩大了公共服务覆盖面,满足了不同群体多层次需求,实现了资源互动共享和服务效益最大化。

  服务好不好百姓满意最重要

  “基础设施不健全,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社区居民结构复杂,老年人群体、外来务工群体比较多,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所以社区服务缺口很大,居民对服务的需求不但形式多样,而且需求量也相对较多。可是光靠居委会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很难满足这些需求。”

  面对这些问题,其他地方还在苦苦思索出路时,昆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很快就给出了解决方案。有的社会组织为社区培养起专项志愿者团队;有的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为社区打造了一个家政服务信息平台;还有的依托社区的文化底蕴,调动起新老居民的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此外一些社会组织还为社区培育了便民的心理卫生服务团队等等。

  “这些服务跟菜单上的菜品一样,我们缺什么点什么,我们喜欢什么点什么。不仅如此,社会组织带着项目来到社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能根据咱居民的需要随时完善服务项目。这一个项目解决了居民好多心事,一个社会组织解决了咱老百姓的大事。”居民王如花说。

  “像水暖不通、电路故障等问题,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外来务工人员孩子无人看护也是社区的大问题,可政府很难管。如今有了社会组织管起这些事,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才能真正做到转变职能、回归本位,以更高的效率做好分内事。”前进街道办事处主任纪杰说。

  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一方面让政府腾出足够的精力来“管好该管的事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地缓解了政府部门压力。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倍增效应愈发明显。2014年,昆区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工作,投入1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涉及5个领域7个服务项目,受益人群达10万余人。目前所有项目均实施顺利,圆满达成预期目标,极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且降低了行政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政府投入的100万元,相当于滴入社会组织的“一滴血”,通过这“一滴血”来激活社会组织的“造血”功能,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所以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保证社会稳定、凝聚群众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政府做好分内的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解决了社区棘手的问题,居民享受到了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受益的不光是居民,政府也可以腾出手干好自己的工作。”一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继2014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地区”和“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后,2015年4月,昆区继续投入150万元在为老服务、婚姻家庭、志愿者服务等领域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并在全自治区首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这标志着昆区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等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