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当前位置:首页 » 购买服务 » 观点探讨

扬州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2014年11月14日 11:07 来源:扬州市民政局打印

  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是加快推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民政体制机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源和市场手段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现代民政养老体系中,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一、扬州市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扬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98.6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45%,其中65岁以上的66.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42%。

  全市老龄化呈现六个特点:一时老龄化时间早、老年人比例高。1986年成为人口老龄化城市,比全国提前了13年。目前全市老年人口比例分别高于全国7.8%、全省1.8%。二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全市老年人近100万,超过了1/5。从2008年到2013年全市老年人口增加了16.8万,年均增率3.8%。三是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96%,并且每年仍将以4%的比例增长。四是空巢化比例越来越高。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城乡“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空巢”老人家庭占“空巢”总数的20%以上。五是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全市有60岁以上农村老人46.07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71%。“留守”老人、“失地”老人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许多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服务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六是介助、介护需求量大。全市老年人口中,生活能够自理的人数比例为75%,需要介助的人数比例为18%,需要介护的人数比例为7%。老年人的首位需求是生活照料,其次是医疗康复,最后是心理抚慰。

  全市人口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发展。据预测,未来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4.0%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占全市总人口的25%以上,扬州也将从“人口红利期”步入“人口负债期”,社会赡养系数急剧升高。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占全市总人口的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时期。

  二、现代民政视角下的扬州养老服务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按照建设现代民政的要求,近年来扬州致力于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及运营补助等文件、办法,不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二是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持续发展。全市现有养老机构99家,养老床位共计25605张,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2%。全市所有县(市)均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53个,实现了城镇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到75%,其中有74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到省级示范性标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全市享受服务对象超过2300人。四是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三方合作”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了养老服务平台。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吸取加盟企业600多家,24小时为老年人和居民提供服务。五是养老队伍专业化专业化建设逐步加强。2012年起,市民政局联合扬州大学开展了养老护理员培训项目,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05名。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养老服务。六是养老服务内涵不断神话。老年精神关爱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先后实施了养老服务心理咨询热线、爱十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先后实施了养老服务心理咨询热线、社区老年教育课堂、老年时装国际交流等试点项目。成功举办了“幸福扬州市民日—百寿宴”活动、市老年艺术节和老年人才艺大赛等活动,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

  (二)薄弱环节。对照现代民政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养老机构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现有床位数远低于省2020年4%的目标。现有传为60%在农村敬老院,城市养老机构床位占比小,面向中低端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护理型床位仅占7%,远低于省2020年“50%以上”的要求。80%的民办养老机构是房屋租赁,租金高。投资大、收效低,只能维持或亏本经营,且消防、安全难以达标。二是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亟待完善,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已基本建成,但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分为尚未形成,深层次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项目欠缺。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网络和应急救援系统还未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各地未建立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养老机制现有专业人员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较低,护理员队伍流动性较强。养老机构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严重失衡。目前全市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仅为20:1。

  三、构建现代民政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举措

  在构建现代民政养老服务体系中,需要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运用市场力量,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一是坚持构建现代民政的导线原则,强化政府主导,引领培育养老服务市场。统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逐步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市场导向、布局合理、供给平衡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构建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对象公众化、内容多样化、队伍专业化、监管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企业参与入户服务和机构运营,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参与的运营补贴办法,引导电商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审批、监督评估、规范管理,严格按照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不同类型,制定相关规定和评估体系。

  二是坚持扶持现代民政的创新主体,突出社会力量,优化整合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项目委托、购买服务和以奖代补等形式,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明确养老机构建设供地方式和指标,破解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瓶颈问题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为老服务机构,同等享受养老床位运营补贴,享受税收、水、电、气、供暖等优惠政策。探索研究社区医养融合,支持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疗站点,加快推进城乡医保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展为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调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多种服务资源参与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家庭老年护理服务,探索研究将家庭成员照顾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纳入养老公益性岗位。

  三是坚持把握现代民政的时代特色,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运营带动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供给。明确专业分工,形成行业优势。实施适度举办养老产业产品博览会,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养老服务基金和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园区,重点扶持发展老年生活用品、康复护理产品、文教科技、宜居住宅环境、休闲旅游和金融保险等六大行业,形成养老服务业领域的知名品牌。推进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培育老年产品研发联盟、养老服务企业商会、专业人才协会、老年学专业研究会等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着力培养一批大型老年服务龙头企业。民政部门牵头履行业务监管职能,加强宏观引导、行业规范、规划编制、业务指导、信息发布和监督管理,制定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估考核机制。

  四是坚持增强现代民政的专业规范,完善服务转准,建立养老服务质量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增长机制,增加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份额。发展老年服务专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培训基地。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等级、从业年限挂钩制度。支持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研究交流、咨询评估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支持是社会福利协会、市专业照料学会开展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服务行业监督,逐步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