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当前位置:首页 » 购买服务 » 观点探讨

“零距离” 让每个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

2016年03月29日 17:12 来源:济南日报打印

  康复意味着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是实现残疾人走向社会的必然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日前在全国两会上呼吁,“由于我国残疾人康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现有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我国一方面要建立基本康复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张海迪的话道出了残疾人康复目前面临的尴尬难题。如何解决和应对残疾人康复,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课题,也是摆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月24日,济南市《2016年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发布,围绕市残联残疾人脱贫奔康行动和“深化提升规范年”、“联系群众服务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巩固提升“十百千万”康复工程为重点,2016年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将努力在康复政策保障、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社区康复精准服务、康复项目精细化管理、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人才培养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初步形成全市“大康复”的格局,争当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排头兵。

  又是春风化雨时节,又是孕育生机之时,春天的百花枝繁叶茂,缺萼的花朵也逢春绽放。在“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开局之年,在全市“四个中心”建设破题起势之年,被誉为“阳光事业”的残疾人事业,将与济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步——六大突破。

  政策保障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康复救助政策式

  为实施全市残疾人脱贫奔康行动,减少残疾人在医疗、康复过程的家庭支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残联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康复救助政策:资助非贫困非重度残疾人加入居民医保,提高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救助标准,在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免费加入居民医保的基础上,资助非贫困非重度残疾人加入居民医保;扩大康复项目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减少残疾人因病致贫、因残返贫数量。残疾儿童部分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出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办法》。将孤独症、智障、听力语言训练等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出台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办法

  总结实施辅助器具补贴的经验做法,出台《济南市辅助器具补贴办法》。

  规范机构创建济南特色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开展“深化提升规范年”活动,巩固提升“十百千万”康复工程,充分发挥四级康复服务网络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

  1.规范县(市)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管理。加快各县(市)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进度,确保良性运营。制定出台县(市)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管理指导意见。组织专家组对县(市)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定期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2.规范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管理。加强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探索政府购买社区康复服务的方式方法,制定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清单,规范政府购买康复服务项目、程序和验收方法,创建济南特色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3.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机构建设。新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76处,达到乡镇(街道)全覆盖;有计划的新建一批残疾人康复站,全市大型社区(中心村)的康复站建设覆盖率达到50%,确保到2018年底逐步实现大型社区(中心村)康复站全覆盖,达到布局合理,满足需求的目标。

  4.规范管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精准服务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档立卡

  认真开展“联系群众服务年”活动,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

  1.每个县(市)区充分发挥本辖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作用,指导基层社区康复工作,树立2-3个优秀康复指导站、5-10个优秀康复站带动当地的社区康复工作。在全市选择50处适宜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筹建“基层群团阵地共同体”。

  2.做好康复需求调查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工作,为本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档立卡,指导开展康复训练,购买社区康复训练成果;为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3.深入基层调研,探索政府购买社区服务试点工作。以“创新社区康复模式,努力实现为残疾人‘零距离’康复服务”为调研主题,选择一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乡镇分别开展政府购买康复服务试点。

  精细管理保障各项康复救助质量

  结合开展“联系群众服务年”活动,对康复救助项目实施进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规范实施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重点的各类康复项目。对有康复救助需求的800名脑瘫、孤独症、智力和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对5083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实施医疗康复救助,并提高服药和住院救助标准;为160名肢体残疾人安装大小腿假肢;资助3.8万名非贫困非重度残疾人加入居民医保。把康复项目按精准化模式进行个性化服务。

  提升水平打造济南市普惠加特惠的辅具适配模式

  1.全面推行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工作。严格按照申请、审批,评估、购买,审核、报销三个步骤简化操作,方便全市残疾人适配到合适的辅助器具。

  2.开展个性化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着力打造贫困重度残疾人“零距离”服务模式,深入基层调研,制定辅助器具个性化评估适配目录。按照“先培训,后筛查,再适配,最后回访”的工作模式,完成10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个性化辅具器具评估适配工作。

  3.打造济南市假肢矫形服务品牌。利用第三方技术优势开展济南市假肢矫形服务工作,对适配假肢矫形器的残疾人采取全额补贴。充分利用辅助器具服务流动车,深入各县(市)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假肢矫形服务,辐射带动全市假肢矫形工作的开展。

  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技术指导网络

  1.建立健全技术指导网络,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康复专家库,成立各类残疾人康复专家指导组,分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制定康复专业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业务骨干、基层康复人员和儿童康复机构康复人员的培训;发挥“济南市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和市直各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培训康复专业人员8000人次,其中450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由各县(市)区组织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2.积极做好残疾预防工作。以国家出台《残疾预防和康复条例》为契机,加大残疾预防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节日宣传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残疾儿童筛查随报制度。扎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

  精神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

  目标:为全市4883名贫困和贫困边缘的精神残疾人每人每月提供75元的精神药物治疗补贴,向定点机构拨付150元/人/年的项目管理补贴;为全市2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一次性提供6000元住院治疗补贴;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提高救助标准或扩大到本辖区有康复需求的所有精神残疾人。

  非贫困非重度持证残疾人加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济南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和《济南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重度残疾人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可免费加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因此,2016年济南市将对持证残疾人中非贫困、非重度残疾人加入医疗保险个人承担部分进行部分救助,2016年共对38571名加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济南市非贫困、非重度持证残疾人每人资助50元。

  视力残疾康复

  巩固白内障无障碍市、县(市)区创建成果,继续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工作;实施2016年度国家彩金项目,为低视力者免费配发助视器;救助贫困低视力儿童并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按要求开展对850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具体由盲人按摩指导中心组织各(县)市区实施。做好2016年低视力儿童市级救助工作,对进入定点机构进行康复的低视力儿童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用于免费配发助视器、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康复训练。

  听力语言残疾康复

  1.为120名0-6岁听力残疾儿童免费配戴助听器并语训,每人每年补助训练费12000元;

  2.为1-6岁的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救助,经评估符合植入电子耳蜗救助条件的,免费为其提供人工耳蜗产品1套;手术费用按每人12000元补助,用于术前复筛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按每人14000元标准对术后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给予补助,主要用于术后康复训练、康复评估、家长培训、康复教材等。

  3.对120名听力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培训。

  4.组织开展“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品并提供义诊、测听等服务,使听力残疾人得到服务。

  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1.建立健全技术指导网络,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康复专家库,成立各类残疾人康复专家指导组,分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2.发挥“济南市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和市直各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制定康复专业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县(市)区康复中心业务骨干、基层康复人员和儿童康复机构康复人员的培训。

  3.各县(市)区残联加强对康复协调员的培训,提高康复专业人员的水平和服务能力。

  4.依托各类康复机构普遍开设残疾人康复家长学校,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家属进行康复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购买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成果

  目标:2016年购买残疾人康复训练成果5000例。

  购买范围:为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进行基本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按照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下达的年度康复训练任务,凡属于在社区康复指导站、康复站内康复训练成果均可申请购买。购买康复训练的项目为持证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合格后的有效档案,训练周期为6个月,训练经费600元。

  康复训练需求申报和服务对象确定:有康复训练需求的持证肢体残疾人可到村(居)提出申请,每年年初由乡镇(街道)残联组织康复需求调查,将有康复训练需求的持证肢体残疾人名单汇总上报县(市)区残联,根据县(市)区残联下达的年度康复训练任务确定康复训练对象,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

  目标:

  2016年为全市513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其中:辅助器具适配补贴4100人,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1030人;规范建设70处基层辅助器具服务站。

  救助(扶持)对象及标准:

  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救助对象及标准——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人均收入低于本地城乡低保标准150%)重度残疾人和0—6岁残疾儿童,可适配个性化辅助器具每人限额3000元。

  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救助对象及标准——全市持证残疾人均可按照《济南市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实施办法》适配辅助器具,享受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救助的不再重复救助。

  基层辅助器具服务站扶持标准——在全市2015年建设的70处康复指导站基础上,规范建设基层辅助器具服务站每个站扶持5000元的辅助器具样品。

  儿童残疾预防工作

  目标:

  1.将残疾儿童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制度,探索建立“防、治、康”相结合的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

  2.建立残疾儿童筛查随报制度,将残疾儿童筛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自2016年1月1日起,凡在二级以上具备相关专业资质的医院新筛查出的残疾儿童均列入购买筛查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