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当前位置:首页 » 购买服务 » 观点探讨

公车改革 应确保政府服务效率

2016年05月30日 10:40 来源:华龙网打印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新华社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没有公车就不下乡,让车补落袋为安成为个人福利,无疑是懒政怠政和不作为,但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也在于有的地方车改未竟全功,认为取消公车、发放补贴就是车改的全部。然而事实上,公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消减公车消费之后,能否建立起社会化、市场化的公务出行机制和管理监督体系,最终提升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现行公车改革是以货币补贴方式取代公务配车,补偿标准是依据行政级别划定,级别越高,补贴越多。在公车消费积重难返的情况下,这种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举措是必须的、合理的。不过,改革也在事实上形成了某种悖论,比如基层办事人员可能用车需求最多,补贴却最少;或者同为科员,一个经常要下乡,一个天天呆在办公室,两人的补贴相同,不公就此产生。那么,缩减外出保住自己的补贴就成了可能的选择,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也随之下降。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定向化保障车辆管理、切实保障公务出行。其内涵不只是严格监督公务用车,消减开支;更在于破除“领导至上”的传统观念,优化配置,将公务车辆分配给真正需要的岗位人员。同时补贴不是一发了之,而是建立起配套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手段,既维护基层干部的权益,又能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化、社会化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组建调度中心等方式来统筹协调,实现公务用车的多元化、定制化。遗憾的是,一些地方的车改仅停留在利益调整层面,在新旧制度的过渡衔接上,诸多细节和举措没有落实到位。“没公车不愿下乡”既是基层干部懒政,也是地方公车改革不到位的真实反映。改革任重道远,在快刀斩乱麻之后,还需拿出绣花精神,该补的漏洞要补,该推进的要狠抓实干,该问责的追查到底,切实建立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