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政府创新服务“给力”中小微企业
2014年09月01日 11:09 来源:上海金融新闻网 【打印】
“融资难”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即便有着创新的技术、光明的前景,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很难躲过“折戟沉沙”的命运。如何帮助成长期的优质企业获得亟需的资金,从而渡过发展瓶颈,成为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
1、“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搭建桥梁
多年来,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探索破解“融资难”的方法,凭借专业的金融知识、优质的服务理念,新区政府与众多金融机构合作,陆续推出了多个助力企业融资的创新产品,今年更在全国首创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征信平台,主动将政府服务向前端推进。
“政府应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充当‘桥梁’的角色,一头对接金融机构,一头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完善或创新服务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化解‘融资难’,为‘四新’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从而促进‘四新’产业在浦东茁壮成长。”浦东金融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处处长沈乃恩向记者表示,“‘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到位’是造成融资难的主要障碍,如何攻克这两个‘堡垒’,考验着政府的能力。”
在本届金洽会开幕当天,由浦东金融局牵头协调,交通银行、交银国信、创业接力担保、中新力合等四家金融机构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发行浦东新区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项目,第一期产品即为浦东5家“四新”企业提供了7000多万元的融资。“这次合作具有典型意义。首先,在这笔集合信托中,政府没有投入任何补贴,完全市场化;其次,该笔贷款期限为一年半,贷款利率约8%,低于信托产品通常的一年期9%至10%的利率;最后,募资的小企业基本没有抵押物。”在沈乃恩看来,金融机构之所以愿意选择用这种“优惠”方式为企业融资,其奥秘就在于“批量”。
企业希望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融资,而银行作为高度市场化的运营机构,也有一套严格的考量标准,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之路分外坎坷。为破解这一矛盾,浦东金融局近年来尝试打造“点对点、点对线、点到面”的融资模式,而此次与交通银行的合作标志着此类设想的初步实现。
“浦东新区金融局于2010年11月专门成立‘金融服务窗口’,让具备专业金融素质的公务员深入30余个园区街镇,专门了解区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这就是‘点对点’。而在搜集、整理、存储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后,我们再从中挑选发展较好、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与银行接洽。”沈乃恩表示,“对银行来说,从众多贷款对象中挑选风险较小、资质良好的企业成本巨大,若政府有效介入,银行的工作就可转变为甄别信息。这种‘对号入座’的方式不仅使银行工作量大大减低,贷款风险也能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在此前提下,银行稍微放宽贷款标准,降低贷款门槛就变为可能,最终实现‘点对线、点到面’的批量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筹建的国内首个“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正酝酿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悉,该平台是浦东新区和央行上海总部共同推进建立“浦东新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重要载体,通过从新区多个相关政府部门抽调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予以加工整合。
“这个平台不仅整合企业在央行征信系统内的信息,还把地方政府关于企业工商年检、纳税、专项补贴等纳入进来,统一开放,免费查询。不仅商业银行,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担保等类金融机构,也将可以查询平台企业信息。”沈乃恩介绍称。
同时,此前浦东金融服务窗口主要通过实地拜访和电话联系,了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在联系好银行后,也需要多次实地对接,这一过程耗时较长且效率不高,上述线上服务平台的设立也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局。
此外,针对中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等情况,浦东新区金融局正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推进财务中介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力度,从简单的代理记账到正规的财务报表,从源头上促使中小企业重视自身财务管理,为获得资金创造更好的内在条件。
截至目前,上海浦东地区总计有17万家中小微企业,占上海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国内小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种种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措施的出台,都旨在为企业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新区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尤其引导资本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带动‘四新’产业突破转型瓶颈,顺利实现结构升级。”沈乃恩指出。
2、多管齐下营造“文化金融”良性循环
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当前,我国居民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居民平均文化消费仅占家庭消费的7%左右,相比美国或西欧地区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电影、电视剧,到动漫、游戏,百花齐放,增幅惊人。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国内城市院线2014年电影票房已经达到176.48亿元,其中国产影片占到52%,全年电影票房更有望达270亿元;而2013年中国游戏出版产业总额已达831.7亿元,同比增长38%。
不过,尽管前景光明,但文化产业的淘汰率非常惊人。国内每年有近90%的文化企业被踢出市场,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而融资难则是它们发展壮大的重要桎梏。
徐汇区作为上海文创企业集聚的核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势,辖区内优质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众多。依托文化资源禀赋丰富和金融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徐汇区正在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徐汇特点的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模式,着力打造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方面难度更大。”徐汇区金融办主任沈洁向记者表示,“其他行业的企业虽然也是‘轻资产’,但或多或少还有一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而文化企业基本为零。再加上,体现价值的大多是创意、点子,金融机构在评价和估值上都没有参照系,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风险评价困难,不敢轻易涉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有效对接平台,满足双方的需要。”
据介绍,最近几年,徐汇区一直在打造针对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政府服务平台,平台主要依托一个直接融资企业需求库(目前备案企业近80家)和一个专家顾问库(目前有17位金融或产业专家)。凡是想在徐汇区进行文创直投的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政府平台了解到这些信息,找到合适的目标客户;而对于希望获得融资的企业,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享受到专业的金融服务,做好直接融资前的各种“功课”,提高融资成功率。
“对很多金融机构来说,文化企业是一个难攻的山头。一方面,这类企业风险不好掌控,并且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太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眼光准,投资的文化企业一旦成功运营,风投机构等融资提供方都会赚得‘盆满钵满’,是真正的高风险、高收益。”有投资基金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心中对投资文创其实都是有憧憬的,缺的就是优质的企业资源,而这正是徐汇区的强项。
目前,上述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专家评审咨询、金融资源对接、产业政策聚焦、定期培训辅导、行政审批协调和直接融资补贴等等。通过以上服务,鼓励区内文化企业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或并购重组。目前徐汇区已有近50家企业上市或挂牌境内外资本市场,境内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三,其中超四成是文化类企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徐汇区已初步确定了文化金融的整体思路,即以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打造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实现“金融机构集聚、产融结合抱团、文化企业落地”的良性文化金融合作氛围和成效。
首先,通过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本供给,进一步集聚金融资源,缓解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目前,徐汇区引进和集聚了一批文化金融机构,目前已引入或正在谈判的文化类投资基金近十支,管理资产规模逾60亿元。同时,徐汇区还拟通过新一轮金融扶持政策,吸引各类文化专营机构、文化租赁机构、文化保理公司以及文化互联网金融机构落户徐汇,增强文化类金融资源的多元性和可获得性。
其次,通过集聚服务资源,化解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模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支持银行等开设文化专营支行、开发更多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鼓励银行加大与保险、担保、投资基金等机构间的合作,形成文化融资风险共担机制,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鼓励区内现有小贷公司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依托上影集团、百视通、东方网等大文化企业背景,探索完片担保、发行文化企业公司债/私募债、投贷保联动等文化企业/项目的创新融资模式。
此外,为进一步集聚文化与金融资源,徐汇区今年特意在新一轮区产业扶持政策修订中,加入了针对文化金融机构引进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吸引集聚文化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扶持政策、鼓励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企业融资政策(特别是加强对文化企业融资相关的风险准备金和业务补贴的力度)、鼓励支持文化企业上市、发债等直接融资政策以及在本区现有创投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份额用于文化创投引导基金等,相关政策配套体系已较为完备。
通过打造为优秀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为市场资本寻找产业投资“黑马”的双向交流合作平台,以及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徐汇区目前已形成文化金融运作的良性循环。接下来,区政府还将创新思维模式,依托雄厚的商旅文资源和漕开发的技术优势,鼓励文化类电商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等相关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为文化产品、项目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互联网交易平台。此外,依托滨江西岸传媒港、艺术品保税仓库以及众多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徐汇区还将大力发展艺术品金融产业,吸引包括艺术品基金、租赁、拍卖、担保、保险、保理、典当等机构,以及与艺术品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如鉴定、估价、代理、交易等)入驻。
相关文章
- 上海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支撑体系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