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专访:海南自贸港封关后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路径探索
2025年10月16日 14:16 来源:《政采观察》专栏 【打印】
作为全国政府采购的重要“试验田”,海南当前存量规模达320亿元,未来更剑指1000亿元增量。这片肩负开放使命的热土,能否依托制度创新为全国趟出一条对接国际规则的“制度型开放”样本?其2000多亿元规模的政府采购市场,又该如何在高水平开放与国家安全之间精准平衡?
本期《政采观察_人物与声音》栏目主理人兼调研员何义来,专访政府采购资深专家、《高水平开放与封关运作下的海南自贸港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研究》一文作者 —— 宋军。他以历史演进、现状矛盾、操作路径为脉络,系统勾勒了海南政府采购改革的 “路线图”,深入梳理了封关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的演进逻辑、现实矛盾与未来路径,并提出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制度设计思路。相关洞见现一并呈现给关注政府采购改革的决策者、从业者与投资人。
何义来:宋军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全过程、全方面参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资深专家,您如何看待海南自贸港封关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意义?
宋军: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里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承担着为国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的重要使命。它不仅仅是采购规则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型开放实践。
何义来:在当前《政府采购法》修订和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探索具有哪些特殊价值?
宋军:海南的探索恰逢其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而海南全岛封关运作正好为此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与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全域性特点,3.54万平方公里的全岛试验更具系统性和代表性;二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赋予的立法自主权,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既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门户,又能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联动发展。
何义来:您认为这项改革面临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宋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矛盾。首先是开放与保护的平衡难题。一方面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又要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比如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如何在支持国产品牌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之间做出符合“物有所值”原则的决策,就需要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其次是制度创新的超前性与内地制度稳定性的衔接问题。海南的探索势必会有突破,但这些创新如何与内地相对稳定的法律体系相协调,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规则冲突,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
最后是全域试验的特殊性。海南全岛封关运作,意味着改革要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这既增加了复杂性,也使得经验更具参考价值。
何义来:在国际规则对接方面,海南应该重点借鉴哪些经验?
宋军:从新加坡的实践看,其 Government Electronic Business(GeBIZ)。电子采购平台实现了全流程线上操作和信息留痕,这种“阳光采购”极大提升了透明度。同时,新加坡在经历低价中标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后,将技术标权重提升至不低于40%,这个教训值得海南汲取。
香港的经验则提示我们,在开放市场时要注重技术转移和本土产业培育。香港机场第三跑道项目就曾因未设置本地化要求,导致核心技术未能向本地企业转移。海南在重大项目中,应当通过合理的条款设置,确保开放红利能够沉淀于本地。
何义来:在法治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宋军:我建议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法工作:
首先,要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政府采购条例》,确立“物有所值”为核心原则。这意味着采购决策不仅要看价格,更要综合考虑质量、技术、节能环保、创新、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多重因素。
其次,应科学、规范地界定“国货”概念。建议在海南自贸港框架下,构建一个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国境内生产产品”认定体系。具体而言,核心认定标准应采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25〕34号)中确立的“在中国关境内最终完成生产或实质性改造,且国内增加值达到一定比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原产地规则,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进行实质性加工、制造并满足原产地标准的产品,明确纳入“国货”范畴,享有平等市场待遇。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等敏感领域,则通过制定“国货采购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例外管理,实现精准、有限的必要保护,确保在扩大开放与风险防控之间取得平衡。
第三,要建立独立的行政复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当由政府采购、法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独立于财政部门,确保供应商在权益受损时能够获得公正、专业的救济。
何义来:对于打造“最高水平开放试验场”,您认为需要哪些具体的保障措施?
宋军:我建议采取五项具体措施:
第一,设立“海南自贸港政府采购创新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不仅要研究国际规则,还要参与本地立法,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实施“采购英才”计划。要打破常规,以特殊政策吸引既懂国际规则又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
第三,建设智能化的政府采购平台。这个平台要支持多语言界面,实现跨境支付便利化,还要具备价格预警、供应商画像等智能监管功能。
第四,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要与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等建立合作,实现经验互鉴、规则对接。
第五,引入“赛马”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开放度、效率效益、政策功能等指标纳入考核,形成鲜明的改革导向。
何义来: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风险防控与制度创新?
宋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我建议采取“负面清单+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的组合拳。通过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或限制开放的领域;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现精准施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监管。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优化制度设计。
何义来:最后,您对这项改革有怎样的期待?
宋军:我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海南能够建成亚太地区最开放、最透明的政府采购市场之一。更重要的是,海南探索的成功经验能够为全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这不仅关乎海南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国参与全球经贸治理的能力建设。
【结语】
海南自贸港政府采购改革,是一场关乎开放与安全的深度探索。感谢宋军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更多前沿洞察与实践智慧,敬请期待下期《政采观察_人物与声音》。欢迎通过栏目邮箱(zhengcaiguancha@163.com)与我们交流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