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府买服务让残疾人享受优质服务
2017年10月24日 09:21 来源:重庆商报 【打印】
政府购买服务常被称为“花钱买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形式,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力量履行,从而实现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以残疾人为中心,让残疾人说了算”。市残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联系政府、社会与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逐步实现残联职能从“划桨”向“掌舵”的转变。
2015年至2017年,重庆市在开展原有国家和市级“定向类”购买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市残联改革,各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600万元、600万元,创新设立“申请类”项目,各吸引了68家社会组织103个项目、98家社会组织133个项目、117家单位148个项目参与。其内容丰富、类别多样,既包括康复训练、家政服务、劳动就业等基本生活保障服务,也包括文体娱乐、社交体验、心理咨询等社会服务,旨在让残疾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快:率先推动 更好地满足残疾人迫切需求
近年来,重庆市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明显改善。但与169.4万各类残疾人期盼的类型化、多样化、特殊性的迫切需求相比仍有差距。2014年底,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人需求,市残联联合6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暂行办法》,明确了购买服务的总体目标、购买范围、购买管理、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在全市率先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
“本次助残项目中,黄瑾萱变化最大,现在她的表达和理解都没有问题,跟正常娃娃一样。”重庆市渝中区启音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邓小玲告诉记者,黄瑾萱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刚来做康复训练时听不到、说不来。“安装耳蜗后就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一对一教学。”邓小玲告诉记者,今年5岁的黄瑾萱在南岸区三色幼儿园,和正常孩子一起生活学习。
与黄瑾萱一样,6岁的张禄林也是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目前正在做康复训练。“我们家负担重,家里人生病的多,娃儿又不健康,很着急。”张禄林的爷爷张代庆正在陪孙子进行康复训练。他告诉记者,目前张禄林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希望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明年他能上正常幼儿园。据邓小玲介绍,重庆市渝中区启音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承接“开启天籁之音-贫困听障儿童康复训练”项目,主要负责2~8岁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去年该项目一共承接了40名听障儿童,今年有37个都上了正常幼儿园。
新:量身定制 把康复服务送到家
“哪些可以买、哪些不能买”。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开展原有的国家及市级“定向类”项目,重庆市还结合群团改革工作,安排专项资金,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设立“申请类”项目。这不仅能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也有利于拓宽助残工作思路,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为残疾人服务中来。
“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有中心的老师对她进行康复,也许她一辈子都不会写字。”陈玲的母亲激动地告诉记者,因为家里贫困不能给患有脑瘫和肢体残疾的女儿进行康复。今年初,14岁的陈玲成为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春雨计划”被康复成员之一,短短几个月,她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还学会了写字和珠心算,有时候还能做点家务活。
“经过几次上门康复训练和指导,我们觉得陈玲康复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将她接到康复中心继续训练。”春雨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李艳告诉记者,“春雨计划”送康复服务进百家项目,旨在应对脑瘫、孤僻症等儿童康复需求,为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提供上门康复技术训练、辅具适配等康复服务。项目计划为奉节县境内10个乡镇重点筛查出来的30名患儿进行康复。李艳称,通过康复团队的上门服务和指导,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增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并指导残疾儿童及其家长学习康复知识,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强化体系 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为扎扎实实开展每项工作,市残联与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参与项目发布、第三方机构政府采购、申报项目评审等多个环节。通过政府采购的第三方顾问机构,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优化、评估及培育,实施机构和项目“双培育”。
在重庆渝中区阳光职业康复园内,十多个残疾患儿围着一张大圆桌坐着,有的揉泥、有的划泥块、有的补洞……他们的动作较常人显得迟缓机械,眼神也有些空洞呆滞。“教会智障等残疾患儿制作陶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项目负责人何跃说,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完成起来却非常困难,他们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强化记忆、不断重复。
据了解,互联网“大爱美陶”就业培训项目主要通过倾听资深陶艺老师的制作分享、残疾人学员共同制作陶艺作品的形式,反复做同一个动作,把稀泥巴做成精美的陶艺作品,通过“捏泥巴”来控制残疾患儿急躁的情绪。“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老大难。”何跃告诉记者,通过训练残疾患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可以静坐在操作台前安静的制作,手指也变得更加灵活,有时还能根据情况进行“创造发明”。目前,项目组正联合其他机构,将残疾人的陶艺作品销售出去,创造经济价值,实现残疾人的就业。
准:科学推进 大数据为购买服务找准“靶子”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实施期间,第三方顾问机构还承担了入选项目的督导和考核评估工作,市残联对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除适时通报第三方机构的督查、评估情况外,还进行不定期督查指导,及时掌握了解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并给予指导等。同时,市残联还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专项绩效评估机构,对顾问机构和全部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测评服务对象满意度,对项目和资金进行“双监管”,保障购买服务工作的公正、透明、规范,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残疾人服务的需求,可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服务。”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形成系统数据,这也为推进残疾人购买服务找准了“靶子”,科学推进服务项目。
为更好地落实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项目,重庆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培育一批助残社会组织,即:培训100名助残社会组织领导人、1000助残社会组织骨干、10000名助残工作者,提升助残社会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打造一批品牌项目,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打造“筑梦善行、残健共融”品牌项目库,开展助行、助听、助视、助居、助教、助托养、助保障、助就业、助维权、助精神提升等“十助”行动。同时,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为项目运行保驾护航,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购买助残服务的质量监控、绩效评价。建立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的体制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