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铀: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2015年03月12日 09:0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打印】
医养结合就是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将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方向。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推进医养结合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区探索实践,而且都面临要素资源、政策体制的明显制约,服务能力和社会期望之间还有较大距离,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政策有待完善
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银发潮”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调查表明,老年人中存在疾病治疗、康复、功能训练等方面医疗需求,需要对他们开展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李铀表示,到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谁是医养结合的载体,究竟应当把医养结合的重心放在养老机构还是医疗机构?还是创新建立医养护一体的新型机构?目前已有的形式包括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护”一体化专业机构,以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等,应以哪一种为医养结合基本平台,目前尚无定论。医养结合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也尚需明确。
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呈分立状态,医养结合受限于部门工作壁垒难以实现政策协同。在此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养老机构以及社工组织等参与主体按照不同的部门归口,部门职责造成医养工作各自为政,难以融合,医养结合资源有待整合。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养老单元、老年医护纳入医保支付、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等医养结合新做法,需要对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医保支付、财政投入等政策进行调整予以确认和支持,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跟进,导致老年护理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机构医务室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等都面临障碍。
把医养结合的重心放到社区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对现有体系的改革突破,在政府内部涉及卫生、民政、社保等多部门配合,从更广视角看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必须以大决心推动,从全方位使力,在政策上突破,才能有效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要把医养结合作为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探索方向,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实施机制,在卫生、民政、社保等主要领域协调推进政策与制度创新。建议制定出台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意见和政府购买养老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任务内容、实施进程、部门职责做出科学部署,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中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组织机构和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给予支持,并对适用范围、购买内容、实施程序、资金安排、绩效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全方位促进医养结合发展。
按照“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现状,李铀建议把医养结合的重心放到社区,在街道社区构建医养结合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管理模式,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自有空间开办老年康复养护区或护理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在院内或周边开设医养融合型连锁机构、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举办附属老年病专科医院。
二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就近覆盖原则,与服务区域内的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其他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养老机构提供医护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药物配送等服务,定期定时上门巡诊访视。
三是社区医生团队与居家老人家庭签约服务,推广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模式,推行“无偿公共服务+有偿签约服务并行”的家庭医生养老服务,组建社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设计老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包,老人家庭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包与社区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推进行业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医养结合老年服务的行业管理机制。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行业标准,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包括“医养一体”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服务性质、服务对象、业务范围、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方案。
推进社保支付政策的配套创新。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以及举办的护理院、康复医院等,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准入条件的,优先纳入城乡医保定点范围。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的部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对入住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分年龄设定每日包干补助标准,对居家养老中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以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医保基金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担支付。
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机衔接机制,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间枢纽,让各类养老机构与本区域公立医院、老年专科医院组建紧密联系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建立对口协作、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预约就诊与急救绿色通道等合作机制,完善引导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医保政策,推动联合体内部的有效转诊与合作,实现医养护有机衔接新常态。试点探索区域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在发达城区先行试点摸索经验,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最终成为社会保险的一项重要险种。
相关文章
- 激活养老服务市场理应“放水养鱼”2017-10-18
- 调查显示江苏三地53.7%老人愿意购买养老服务2017-08-28
- 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新路径2017-07-27
- 黄洁夫:养老服务要跟医改结合 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03-09
-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政府购买服务让老人住得放心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