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   服务投诉:010-63819289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务

央企采购管理变革重塑国资监管新模式

2025年07月11日 09:04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打印

   ■ 高志刚 李海

  2015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份看似寻常的专项工作文件,却在10年间持续发力,成为国资委管理提升工程中独一无二的“常青树”,掀起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浪潮。
  10年对标,央企采购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采购规模从不足10万亿元攀升至18万亿元,电子招标率由不足30%跃升至90%以上,集中采购累计节约金额突破数万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采购模式从分散化、人工化向集中化、数智化的深度转型,更是国资监管体系变革的生动缩影。
  从合规管控
  到战略赋能
  如今,采购管理以“降本增效、防控风险、提升质量”为核心,推动国资监管从“合规性主导”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型。监管视角不再局限于流程合规,而是聚焦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与战略价值实现,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核心评判标准。例如,通过对标行业最优成本与供应链韧性,倒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将绿色采购、国产化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企业在“双碳”目标、产业链安全等战略领域主动作为,实现经济效益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此外,公开招标、供应链协同共建等实践,为国资监管注入“市场基因”。监管模式从“直接审批”转向“规则制定+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化评价体系(如采购效率、风险评级),引导企业自主决策,显著提升监管科学性与公信力。
  从数据孤岛
  到智慧监管
  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采购全流程追溯与实时监控的实践,为国资监管数字化转型提供范本。各级国资监管机构通过搭建覆盖投资、运营、采购的“数据驾驶舱”,打通监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采购数据与财务、生产等多维度数据的联动分析。例如,利用大数据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精准识别异常交易、低效投资;通过实时预警模型,对资产负债率、关联交易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
  此外,将采购领域的合规要求延伸至投资、并购等环节,通过动态审计、供应商黑名单等机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与利益输送。同时,借鉴供应商动态评级模型,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实时预警系统,对高风险行为提前干预,实现风险防控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管控”全面升级。
  从经验驱动
  到体系引领
  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与行业标杆的实践,促使国资监管建立“对标—改进—提升”的闭环机制。一方面,参考全球先进企业的公司治理、ESG管理经验,完善监管评价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针对公益类、商业竞争类等不同企业类型,制定差异化对标标准,确保监管要求精准适配。
  央企采购对标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崭新路径,是对国资国企监管模式的重大创新。国资委改革局将“采购管理对标评估”升级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从组织机制、运营管控、生态建设、智慧供应链、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设置近30项指标,并通过分组调研、座谈交流、基层抽样、专家评分、结果公示等环节,系统评估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这一系统化考核机制,推动监管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优化,实现了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性提升的跨越,为国资监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路径。
  可以说,央企采购管理改革的10年,不仅是采购模式的革新,更是国资监管从“管企业”迈向“管资本”的关键一跃。通过融合市场化思维、数字化手段与标准化机制,监管部门在释放企业活力的同时,牢牢守住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安全与战略发展底线。
  (作者系长期从事招标采购领域研究与实践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