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首创AI辅助小额零星采购合同智能审核 积极推进高校采购管理数智化变革
2025年07月29日 10:33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打印】
2025年是陕西师范大学“拥抱AI,创新奋进”的关键发展年,该校采购招标管理办公室持续发力,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采购管理全流程,于2025年6月13日上线全国高校首个 AI辅助小额零星采购合同智能审核应用,破解传统采购合同审核痛点,为高校采购管理数智化转型提供创新范例。该应用的落地是学校在“AI+管理”领域的又一突破性尝试,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学校采购管理工作正逐步迈入数智化时代。
一、背景:AI 赋能驱动采购管理革新
在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下,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改革发展”战略部署,将AI技术应用作为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重要抓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小额零星采购因频次高、涉及范围广、流程繁琐等特点,成为采购管理工作中的“效率瓶颈区”。针对此瓶颈,该校聚焦小额零星采购合同审核场景,历时半年完成智能审核应用的研究与落地,成为学校“AI +管理”赋能学校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
二、痛点:传统审核模式制约采购效能
长期以来,学校小额零星采购合同审核面临多重挑战:传统人工审核常因各文件预算金额不一致、必填项缺失、被审核文件关键产品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导致采购人反复修改,沟通成本高、审核效率低下等状况发生,且人工审核对审核人业务能力要求高,主观性可能导致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教学科研人员带来困扰和极大的不便。
三、破局:构建全流程智能审核体系
采购招标管理办公室深入钻研AI技术与采购业务的融合路径,通过梳理上百项审查规则、构建多维度风险识别模型,打造了覆盖“文件解析——交叉核验——风险预警——规则优化”的小额零星采购合同全流程智能审核体系。该应用主要实现了3大核心功能:
1.采购人自审自查:当采购人在合同文稿拟定环节,按要求上传合同审核的相关必要文件后,点击“智能审核”按钮进行智能审核分析,分析结果包含被审核的文件名称、审核项(如采购申报表中的“经费编号”是否为空,经费负责人是否签字确认)、审核结果(如经费编号为空,则审核未通过)等修改建议与结果,采购人根据修改建议与结果可自主完善后再次提交智能审核或下一步流程审核。整个过程可通过AI反复审核,当智能审核全部通过后,实现高质量提交合同相关审核材料,大幅减少流程打回次数。这一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采购人盲目提交、审核岗被动纠错”的模式。
2.审核岗辅助审查:审核经办人同样可借助智能审核功能,完成对合同必要文件的“穿透式”交叉核验,必要文件包括有PDF、Word格式的印刷体,也有手写签名、线下盖章的扫描件。例如,当申报表中预算金额和采购纪要不一致时、合同乙方名称及合同金额与采购纪要中不一致时等情况,AI均会智能预警提示,大幅降低审核经办人比对强度,统一审核标准,减少人为主观误差。
3.创新引入“双向反馈机制”,所有审核节点均可对智能审核的建议结果进行正向或反向评价,通过“评价—分析—优化”的闭环实现模型进化。例如,有审核经办人对“服务合同无验收附件”结果评价“不准确”,并备注“服务合同中填写了清单和验收标准的,视为通过”,平台技术团队收到反馈后即可调整判定逻辑,优化规则。自上线一月以来,智能审核应用通过3次优化升级,核心审核项识别准确率较上线初期的50%左右提升至了80%以上,效果大幅提升。
四、引领:树立高校采购智能化新标杆
作为全国首个高校 AI辅助小额零星采购合同审查应用,是继其他兄弟高校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入智能咨询之后,在采购领域新的创新实践,为学校小额零星采购节省了大量沟通协调时间;采购主管单位平均审核周期大幅缩减,审核效率显著提升。
未来,该校将持续深化AI技术在高校采购管理全流程的应用,拓展智能审核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大额采购合同、服务类采购等场景,探索采购负面清单管理、采购风险预警等痛点、难点业务在AI方面的应用,力争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采购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全国高校采购管理数智化转型贡献“陕Star”方案,助力全国高校采购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采购招标管理办公室 任涛)
相关文章
- 陕西明确专项整治重点内容2025-07-22
- 陕西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建促”实施方案2025-07-04
- 西安:开展2025年度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评价工作2025-07-04
- 西安市:采购人代表应参加政府采购项目评审2025-05-08
- 太白县推行开标“不见面”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新引擎”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