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服务热线:400-810-1996   |   服务投诉:010-63819289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务

以国际视野赋能公共采购革新——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曹富国教授

2025年11月17日 13:46 来源:《政采观察》专栏打印

  □ 文/整理:何义来  审核:曹富国

  【编者按】作为公共采购领域的权威学者、中央财经大学二级教授,曹富国教授不仅深耕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 —— 曾深度参与《中国政府采购法》《中国招标投标法》《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中国能源法》等多部核心法律及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多项政策建议获中央及部委领导批示、纳入立法修订内容 。他接棒在全球运营二十多年的国际公共采购大会(IPPC)主席,牵头创办《国际公共采购杂志》(IJoPP)期刊,搭建起全球公共采购研究的交流桥梁。恰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共采购作为撬动民间资本的重要载体,其改革方向与民间投资发展息息相关。近日,《政采观察_人物与声音》高端访谈栏目主理人何义来专访曹富国教授,深入解读期刊创办理念、公共采购领域的前沿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助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一、创刊初心:填补空白,构建全球公共采购交流平台

  主理人:曹教授,您作为国际公共采购领域的资深学者,牵头创办《国际公共采购杂志》期刊的初衷是什么?这份期刊希望传递怎样的核心价值?

  曹富国:公共采购已从单纯的财政支出管理,演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全球治理的战略工具,但当前全球范围内缺乏一个专门聚焦国际公共采购、兼顾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开放交流平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难以被看见,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缺乏有效互通,这正是我们创办 IJoPP 的核心动因。

  这份期刊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包容性,我们特别关注全球南方和发展中国家的采购改革实践,让欠发达地区的学术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二是跨学科性质,公共采购涉及法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期刊欢迎跨学科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是实践导向,所有研究都紧扣真实问题,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供应链优化,都希望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参考。作为开放获取期刊,我们也致力于打破知识壁垒,让全球学者、从业者都能免费获取高质量研究成果。

  主理人:期刊创刊号收录了多篇重磅研究,涵盖区块链应用、大数据风险管控、全球南方供应链等主题,这样的内容布局有何考量?

  曹富国:创刊号的内容布局紧扣 “时代需求” 与 “学术前沿”。当前公共采购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命题,同时全球供应链重构也让各国采购体系面临新挑战。创刊号中,我们收录了区块链在电子招投标中的隐私保护方案、高校采购风险的大数据管理模型等研究,回应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痛点;同时聚焦坦桑尼亚供应链绩效、乌干达道路工程采购等全球南方案例,体现不同发展阶段的采购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团队撰写的《国际公共采购研究二十年演进》一文,通过对 IPPC 二十年会议论文的分析,梳理出了国际公共采购研究的演进特征以及所反映出的主要改革趋势,包括公共采购从 “程序合规” 到 “绩效导向” 的演进脉络。这也为期刊未来的内容方向奠定了基础 —— 我们会持续追踪数字化、可持续采购、采购职业化发展、区域与国际规则对接等核心议题,同时关注采购公平、反腐败等永恒命题。

      二、全球视野:连接国际经验与地区实践

  主理人:您长期参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立法修订工作,且深度参与国内多部公共采购相关法律起草、多项政策建议获中央及部委领导批示,这种 “国际 - 国内” 双重政策实践经历,如何帮助您平衡期刊的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实践关联性?

  曹富国:公共采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从来不是对立的。一方面,人类面临着相同或者类似的公共采购发展的议题,比较研究或者国际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公共采购发展的趋同性特征。这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统一,国际市场的开放与融合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经验可以为公共采购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方案,促进人类文明互鉴。迄今为止,公共采购国际规则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放仍然有限,南方国家对彼此之间公共采购市场及其规则的了解仍然有限,我们对许多公共采购议题的研究仍有局限性。

      期刊在组建国际化编辑团队、选题以及鼓励更多研究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方面将持续做出努力。目前,我们组建的编辑团队成员包括来自中国、阿根廷、乌干达、匈牙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的公共采购专家。他们有广泛的地区代表性,而且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期待刊物能够充分反映地区研究成果,同时促进国际合作研究。

      三、政策衔接: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融合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

  主理人: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 “保障民间资本公平参与公共采购”,结合您的研究,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融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融合应遵循怎样的底层逻辑?

  曹富国: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的融合,本质上是 “政府引导力” 与 “市场活力” 的精准对接,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民间资本收益预期的双赢。公共采购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覆盖交通、环保、新基建等众多民间资本潜力领域,而民间资本的灵活性、创新性正是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的关键抓手。

  这种融合必须遵循三大底层逻辑:

  一是公平竞争逻辑,这是最根本的前提。国务院《措施》明确要求取消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限制,这与公共采购的核心法则高度一致。实践中,无论是资质门槛设置还是评审标准制定,都必须摒弃 “隐性壁垒”,让民间资本与国企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浙江的 PPP 项目之所以能吸引大量民企参与,关键就在于建立了公开透明的竞争性选择机制。

  二是绩效导向逻辑,公共采购正从 “程序合规” 向 “结果导向” 转型,融合过程中必须打破 “最低价格中标” 的惯性思维,更多考量民间资本的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长期履约能力,这也是《国际公共采购杂志》期刊重点倡导的价值取向。

  三是风险共担逻辑,尤其在公私合营这类复杂采购模式中,不能简单将风险转嫁给民间资本,而应建立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机制,杭台高铁项目中民营联合体持股 51% 的模式,就通过合理的风险分配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赢。

  主理人:结合国务院政策要求和当前实践,您认为公共采购领域应如何具体落实对民间投资的支持?有哪些可借鉴的国际或国内经验?

  曹富国:落实政策支持需要从 “制度保障、流程优化、权益保护” 三个层面构建闭环体系。制度层面,要将《措施》中的刚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采购规则,比如严格执行 “400 万元以上工程采购项目预留 40% 以上预算给中小企业” 的规定,同时鼓励地方提高预留份额。更重要的是推动法律层面的协同。

  流程优化层面,数字化是关键抓手。《措施》提出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建设数字赋能平台,这与公共采购数字化转型可以形成合力。比如通过电子化采购平台公开采购需求、简化投标流程,利用大数据实现供应商信用评估,既能降低民间企业的参与成本,也能提升采购效率。期刊中收录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正是为了解决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这对保障民间资本公平参与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权益保护层面,要健全 “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救济” 的全链条机制。事前要规范招标文件和特许经营方案,避免 “量身定制”;事中要加强对采购单位履职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事后要完善质疑投诉和争议解决机制,联合国贸法会的 PPP 立法指南就强调仲裁在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性,这一经验值得借鉴,让民间资本的合法诉求能得到高效回应。国内来看,浙江对民营企业合同预付款比例提高至 30% 以上的做法,也为缓解民间资本现金流压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主理人:在促进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融合的过程中,您认为当前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建议?

  曹富国:当前最核心的瓶颈是 “信任赤字” 和 “能力不对称”,同时存在 “制度适配不足” 的问题。

  信任层面,部分采购单位对民间企业的履约能力存在顾虑,而民间资本也担心政策的稳定性和回款保障;

  能力层面,中小企业往往因不熟悉采购规则、缺乏技术支撑而难以参与竞争;

  制度层面,传统采购制度对公私合营创新模式的包容性不足,合同履行中的变更规则不明确,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参与信心。

  突破这些瓶颈,我有三方面建议:

  第一,构建 “双向信用体系”,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平台公示民间企业的履约记录,另一方面建立采购单位公平履职的评价机制,让信用成为合作的 “通行证”。

  第二,强化 “精准赋能服务”,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联合开展采购政策培训,《国际公共采购杂志》也计划开设 “中小企业采购能力建设” 特刊,分享国际经验和国内案例;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为民间企业提供投标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破解能力短板。

  第三,推动 “制度柔性升级”,在采购制度中预留创新空间,推动公共采购制度向创新友好的制度转型,用好合作创新采购方式。统筹存量PPP项目和PPP新机制项目有关政策,尽快恢复民间资本对PPP模式的信心。

      四、开放协作:诚邀全球同仁共筑公共采购新生态

  主理人:曹教授,此次专访前,您对《政采观察_人物与声音》栏目发来的采访邀约给予了积极回应,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对话公共采购领域的前沿议题。当前期刊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您是否有想对业内同仁说的话,或是发出一些参与邀约?

  曹富国:通过这样的对话,能让更多人了解公共采购的价值、期刊的定位,这本身就是行业交流的重要部分。《国际公共采购杂志》从筹备到创刊,离不开全球学者、从业者的支持,现在我们更希望以期刊为纽带,汇聚更多力量。

  在这里,我想向三类群体发出邀约:

  一是学术研究者,无论您来自全球南方还是发达国家,无论聚焦法律修订、技术应用还是政策评估,只要研究紧扣公共采购的真实需求,我们都欢迎投稿,尤其期待能结合民间投资、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方向的创新研究;

  二是实务工作者,包括政府采购官员、民间企业采购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我们欢迎分享实践案例、政策建议,比如民间企业参与公共采购的成功经验、数字化采购的落地痛点,这些实践内容能让期刊更具参考价值;

  三是政策制定者,希望能通过期刊的研究成果,为公共采购改革、民间投资政策优化提供实证支撑,也期待大家为期刊选题提供方向建议,让学术研究更好对接政策需求。

  此外,期刊还会同步联动 IPPC 国际公共采购大会。比如,期刊2026年第二卷的第1-2期将从第十届国际公共采购大会(20268月,乌干达)的优秀会议论文中选择发表。后续将围绕 “民间资本参与国际采购”“数字化采购赋能中小企业” 等主题举办分论坛,欢迎业内同仁报名参与,共同推动公共采购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

      五、未来展望:数字化与可持续化引领行业变革

  主理人:您在期刊社论中强调 “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公共采购的两大核心趋势”,这两大趋势将如何为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的融合赋能?

  曹富国:数字化和可持续化不是孤立的趋势,而是民间投资与公共采购深度融合的 “双引擎”。数字化方面,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能破解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障碍 ——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采购流程的透明化,利用数据分析进行供应商动态评估,既能让采购单位更精准地识别优质民间企业,也能让民间企业更清晰地把握市场需求。期刊中提到的高校采购风险可视化平台,其逻辑同样适用于民间投资项目的监管,通过数据共享降低合作风险。《措施》提出的打造国家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本质上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民间资本与采购项目的对接通道。

  可持续化方面,绿色采购、社会责任采购正在成为公共采购的新导向,这恰好为民间资本提供了新的切入机遇。《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而公共采购的绿色清单制度能形成 “需求牵引”,引导民间资本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绿色产品生产。期刊未来将推出 “可持续采购与碳中和” 特刊,重点探讨如何通过采购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主理人: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您对《国际公共采购杂志》期刊的未来有何规划?对公共采购与民间投资融合发展有哪些期待?

  曹富国:期刊未来将重点打造三大平台:

  一是全球公共采购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继续扩大国际编委团队,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学者参与,同时建立 “学术 - 实践” 双审稿机制,确保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

  二是政策与实践的对接平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研究成果向政策建议转化,比如将期刊中关于民间投资的研究整理成政策简报,为相关部门落实《措施》提供参考;

  三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刊发高质量论文、开设青年学者专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采购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储备力量。

  对于公共采购与民间投资的融合发展,我有三个具体期待:

  一是制度更协同,希望《政府采购法》修订能尽快落地,构建市场化协同机制,推动国际公共采购与民间资本投资模式深度融合,为民间资本参与采购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

  二是生态更活跃,期待形成 “政府搭建平台、民企贡献活力、学术提供支撑” 的良性生态,让更多民间资本在交通、环保、新基建等领域通过公共采购实现发展;

  三是影响更深远,通过融合发展,让公共采购不仅成为财政支出管理工具,更成为激发民间创新活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抓手,真正落实《措施》中 “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的目标。

  【结语】从深度参与国内核心法律起草、推动政策建议落地,到搭建全球公共采购交流平台,曹富国教授以 “学术 - 政策 - 实践” 三位一体的视野,推动公共采购领域的思想碰撞与制度革新。在民间投资持续发力、全球治理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公共采购的制度创新与开放包容,必将为市场活力注入更强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行业探索无止境,栏目精彩不停步 —— 更多前沿洞察与实践智慧,敬请期待下期《政采观察_人物与声音》。欢迎通过栏目邮箱(zhengcaiguancha@163.com)与我们互动,共探行业新方向。